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要把我校办成西部一流大学,为通过院室融合构建一流应用研究平台,建设西部一流的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科,提供了机遇。为通过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推进院室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壁垒,协同创新,共促发展,制定实施此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暂行)。
围绕实验室建设评估,通过加强研究开发团队建设,弥补实验室建设中的短板,增强实验室科研创新实力,推动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生态环境、化学等学科发展,提升我校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满足重点实验室运行要求的人才队伍、基础设备、学术水平、学术交流、运行管理条件。
在学校领导、科技处的指导支持下,通过“提出申请-审核-参加专家答辩会答辩”的评审程序,分批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成熟一个建设一个。
申请书提交时间:2016年4月11日12:00点以前
“团队建设预期目标(主要包括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梯队建设等方面的预期目标)”栏
研究无烟煤、不粘结煤、褐煤和炼焦煤等宁东煤种的有机组成和矿物质特性、显微组分分子结构,揭示其对水煤浆成浆特性、气化、直接液化、焦化的过程控制和产物分布影响;重点构建以宁东煤为典型代表的炭热解-气化、热解-燃烧等煤的分级利用过程,为煤炭低碳高值利用提供理论基础;针对“能源金三角”煤尤其是宁东煤炭不同转化过程,揭示硫、氮、卤素、碱金属及重金属在热化学转化过程中的迁移和脱除机制。
探究不同煤种组成、结构与化学物理特性的内在关联,建立煤的结构、性质与分级分质利用构效关系;研究低阶煤中矿物、硫和水等杂质赋存的内在特征及相互联系,获得提质新方法和技术;研发煤炭高效脱灰、脱水、脱硫等关键技术,实现低阶煤提质的分级分质多联产利用。开发煤基功能材料高端化、复合化新方法和技术,为光电转换、能量储存、吸附分离等应用奠定基础。
设计、制备新结构、新功能的等级孔及杂化分子筛和金属-非金属复合氧化物等催化剂材料,用于合成气一步直接合成低碳烯烃、航空煤油、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等研究;碳氧化物(CO/CO2)加氢向烃、醇、酯的高效催化转化工艺技术研究;通过动力学揭示影响反应速率的控制因素以及失活、积碳与再生行为研究。
(2)煤基烯烃及合成油副产烃高值化产品开发及催化工艺
研究煤基烯烃工艺副产烃的可控转化机制、催化剂工艺技术;运用分子设计和分子组装等技术优化不同种类煤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制备、性能改进等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多功能化煤基聚合物材料产业链市场竞争力。煤制油、煤焦油加氢、煤基聚乙烯醇等过程副产烃及残液的分离、提质利用工艺研究及高效催化剂设计与研发。
针对干旱缺水的“能源金三角”为典型代表的西部地区,开展CO2与高盐水耦合高效转化生产微藻及制备液体燃料与化学品的反应新途径与机制;开发生物与化学协同深度处理难降解有机物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以及阶梯利用,实现园区废水的近零排放;研发适于高含盐废水的COD降解及分质结晶分盐技术与工艺;重点研究宁东煤化工水中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归趋及机制。
煤化工过程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高效利用新途径、新工艺研究,实现资源阶梯利用以及循环利用;脱硫废弃物、煤灰等大宗固废生态化产品开发应用技术研究。
形成能够承担、组织实施、完成重大、产-学-研项目、国内具有影响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科研教学骨干人员达到70人左右,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6-9人;申请或获得国际国内发明专利40项以上,发表本专业领域具有影响的SCI/EI论文200篇以上,转化专利技术或研发成果10项,形成特色工艺技术2-4项;取得重大产-学-研合作研发/应用成果2-4项。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2-4项;支撑“化学和工程学科”进入世界ESI(基本科学指标)的前1%。培养研究生200人以上。
(2)三个研发方向分别下设若干研发创新团队和青年培育研发创新团队。构架示意如下:
1 研发方向学术带头人,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和青年研发团队负责人均通过申请-上岗工作思路介绍-考核方式进行,由实验室主任聘任。任期为3年。
负责人需为正高职称;视野开阔,治学严谨,学风正派;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和趋势,对实验室三个研究方向的学术发展有创新性构想,具有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并带领其协同攻关能力。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中4条以上:
(a)本领域主流期刊具有良好研究论文发表记录,形成了系列学术成果;
负责人需为正高职称;视野开阔,治学严谨,学风正派;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和趋势,对围绕实验室三个研究方向,对其中一个方向的重要领域学术发展有创新性构想,具有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并带领其协同攻关能力。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中2条以上:
(a)本领域主流期刊具有良好研究论文发表记录,形成了系列学术成果;
负责人需具高级职称;具备较高科研水平和学术发展潜力,治学严谨,学风正派;能组建3人及以上学术团队并带领其协同攻关。具备以下条件1条以上:
(a)在本领域主流期刊具有良好研究论文发表记录,形成系列学术成果;
附件:437必赢会员中心-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规划书